核心握杆手型:潘晓婷推荐的 "稳定支撑式" 握法潘晓婷的握杆以稳定性与灵活性平衡为核心,采用改良版 "枪式握法",具体步骤如下:
- 基础手型搭建
手掌自然下垂,食指与拇指轻轻扣合形成 "V" 字形虎口,将球杆置于虎口凹槽处。此时拇指应位于球杆下方,与食指、中指构成三角支撑结构,确保杆身不晃动。
- 手指分布技巧
中指、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,用第二关节轻托杆身(类似握空拳的 "环握法"),指尖无需完全贴紧杆身。潘晓婷特别强调:食指与拇指虚扣,后三指轻托,避免单指用力导致发力失衡。
- 手腕姿态校准
握杆时手腕必须保持放松,手背与小臂外侧应处于同一平面,既不内扣也不外翻(内扣会限制发力,外翻易导致杆头偏移)。击球瞬间手腕可随小臂自然带动,而非刻意转动。
握杆力度控制:"如握飞鸟" 的松紧秘诀潘晓婷多次指出,握杆过紧是初学者的致命错误,她的力度控制技巧可通过以下方法掌握:
- 力度判断标准
以 "能自由转动球杆但不滑动" 为原则,具体检测方式:手肘固定上提,让球杆像钟摆般自然前后摆动,若动作流畅无卡顿,且前摆时掌心能自然贴合杆身、后摆时手指不被撑开,则力度适中。
- 动态力度变化
- 运杆阶段:全程保持虚握,仅虎口处轻微施力固定杆位,手指与杆身允许轻微缝隙。
- 击球瞬间:手指自然回拢,掌心贴合杆身传递力量,击球后力度达到最大(但仍不僵硬)。
- 常见误区纠正
避免 "握杆越紧越稳" 的认知偏差 —— 过紧会导致手腕僵硬,如同 "紧握榔头钉钉子",反而破坏发力连贯性;过松则会使杆头晃动,影响击球精度。
握杆位置选择:"小臂垂直" 黄金法则握点位置直接决定控球精度,潘晓婷推荐按以下原则调整:
- 标准位置确定
趴下瞄准后,确保握杆手的小臂与球杆呈垂直状态,此时的握点即为标准位置。测量技巧:手架距母球约一手距离,杆头贴近母球时,小臂自然下垂形成 90° 角。
- 特殊情况调整
遇障碍球需缩短手架距离时,握杆点需同步前移相同距离,始终维持 "小臂垂直球杆" 的核心原则,可牢记口诀:"手架缩多少,握杆进多少"。
- 杆尾预留长度
握点应靠近球杆末端(约留出一个手掌宽度的杆尾),以获得更优的力量传递效率。
与身体的协调配合:从站姿到运杆的联动握杆并非孤立动作,需与身体姿势形成整体协调:
- 站姿支撑
以右手持杆为例,两脚分开略与肩同宽,右脚蹬直、左脚弯曲,身体自然贴向台面。此时握杆手的肩关节应放松,手臂与身体形成舒适角度,避免因站姿歪斜导致握杆失衡。
- 运杆时的手部状态
试杆阶段,握杆小臂需保持自然垂直,以小臂为轴带动球杆水平抽动,此时手指与杆身的接触面积会动态变化(后拉时分离、前推时贴合),无需刻意控制。潘晓婷强调:运杆节奏要平缓,避免过快导致动作变形。